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與臺灣
East Asian Seas and Taiw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學程  東亞研究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
鄭維中 
課號
Hist5120 
課程識別碼
123 U936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普303 
備註
第一次上課日:112.9.11。 東亞文化與文明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曾經歷重大歷史變革,此一變革的動力來自於全球化經濟網絡的伸展與地緣政治動向的波動。臺灣島上部分人群因此進入墾殖殖民地(settler colony)的時代。本課程即著眼東亞海域特殊的地理、歷史結構與動力,探討此一墾殖殖民地的形成、發展與延續。  

課程目標
1) 引介當前十七世紀東亞海域海洋史的研究脈絡與學界概況。
2) 引介當前十七世紀臺灣史的研究成果
3) 引介進入此一研究領域必備的工具。 
課程要求
準時上下課。每堂課會指定下一堂課必讀資料,應於上課前加以預習,熟讀。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4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請至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710室。電話2652-5362。 
指定閱讀
Adam Clulow, “A Fake Embassy, the Lord of Taiwan and Tokugawa Japan”, Japanese Studies, 30:1(2010), pp. 23-41.
Chang T’ien-tse張天澤, ‘The Spanish-Dutch naval battle of 1617 outside Manila Bay’, 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7(1966), 111-121.
C. R. Boxer, “Introduction”, in id comp. A True Description of the Mighty Kingdoms of Japan & Siam, (London: The Argonaut Press, 1935), xv-cxxix.
Leonard Blussé, ‘No Boats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 30/1(1996), 51-76.
J.E. Wills, Jr. ,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h to Shih Lang: Themes in Peripheral History', in Spence, J. and Wills, J. (eds) From Ming to Ch'ing,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203–238.
J.E.Wills, Jr., ” China's farther shores: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the destination ports of China's maritime trade, 1680–1690”, in Emporia, Commodities and Entrepreneurs in Asian Maritime Trade, c. 1400–1750, ed. Roderich Ptak and Dietmar Rothermund,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Wickberg, Edgar Bernard. 1964, pp. 53–77.
J.L. Oosterhoff著,江樹生譯,〈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市鎮-大員市鎮1624-1662〉《臺灣史料研究》Vol.3,頁66-81。
Weichung Cheng, Sept. 2016, “Sailing from the China Coast to the Pescadores and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semblances in Chinese and Dutch Sailing Patterns”,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BEFEO), 101, pp. 289-323.
Weichung Cheng, “Emergence of Deerskin Exports from Taiwan under the VOC (1624-1642)”,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24:3(2017), pp. 1-48.
Huiwen Koo, " Sugar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Dutch Colonial Taiwan",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28:2(2021), pp. 45-87.
古慧雯,〈十七世紀荷日貿易中臺灣所扮演的角色〉,《經濟論文叢刊》,46卷2期(2018),頁209-234。
古慧雯著,吳承翰譯,〈荷治時期臺灣的獵鹿活動與保育措施〉於:吳聰敏編,《制度與經濟成長》,(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頁31-52。
吳聰敏,〈從貿易與產業發展看荷治時期臺灣殖民地經營之績效〉,《經濟論文叢刊》,44卷3期(2016),頁379-412。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3(2000),頁262-271。
岸本美緒,〈後十六世紀問題與清朝〉,《清史研究》,2005:2,頁81-92。
岸本美緒,〈臺灣史對近世東亞史研究的啟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頁37-49
曹永和,〈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和日本〉,《臺灣風物》,41:4(1991),頁17-43。
曹永和/包樂史,〈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臺灣歷史之一頁〉,同氏,《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185-238。
程紹剛,〈導論《東印度事務報告》中有關福爾摩沙史料〉,於同氏譯著,《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聯經,2000),頁ix-iviii。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在台海兩岸間的水文探測活動(1622-1636)〉,劉序楓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 ,頁385-440。
鄭維中,〈1624年大員港的浮現:兩場遙遠戰爭的遺緒〉,李其霖編,《宮廷與海洋的交匯》,(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頁,2017) ,頁203-226。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台北:遠流,2007)
韓家寶,〈荷治時期的土地權型態〉於:吳聰敏編,《制度與經濟成長》,(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頁53-89。
亞當‧克拉洛,《公司與幕府》,(台北:左岸,2020)
鄭維中著,蔡耀緯譯,《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台北:衛城,2021)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臺北:春山,2023)
鄭維中,〈第一章:帶入西方法律的荷蘭統治者〉,於:王泰升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頁29-56。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在台海兩岸間的水文探測活動(1622-1636)〉,劉序楓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 ,頁385-440。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在臺灣周邊海域的水文調查活動(1636-166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1(2021),頁36-70。
鄭維中,〈荷治時期大員港的入港規範:駁船、旗號與盪纓〉於:劉益昌、賀安娟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V》,(台南:南瀛國際人文科學研究中心,2019),頁144-184。
鄭維中,〈烏魚、土魠,虱目魚:多元脈絡下荷治至清領初期臺灣三種特色海產的確立〉,《臺灣史研究》,25:2,頁1-60。
鄭維中,〈施琅「臺灣歸還荷蘭」密議〉,《臺灣文獻》,61:3,頁35-74。
鄭維中,〈明清之際停靠馬公灣的荷蘭船:兼論澎湖居地的發展〉,《澎湖學:第21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22),頁151-186。
李文良,〈清初臺灣的請墾制度與熟番地權(1684-1724)〉,《新史學》,32:1(2021),頁1-51。 
參考書目
C. R. Boxer, Dutch Merchants and Mariners in Asia: 1602-1795, (London: Variorum Reprints, 1988)
Ronald P. Toby, State and Diplomacy in Early Modern Japa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C. R. Boxer, “Introduction”, in id comp. A True Description of the Mighty Kingdoms of Japan & Siam, (London: The Argonaut Press, 1935), xv-cxxix.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下》,(台北:稻香,1997-2002)
包樂史,《看得見的城市:全球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台北:蔚藍,2015)
包樂史,《中荷交往史》,(北京:路口店出版社,1989)
伽士特拉(F. G. Gaastra),《荷蘭東印度公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
羽田正,《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台北:八旗,2018)
張天澤,《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88)
博客賽(C.R. Boxer),《葡萄牙貴族在遠東 : 澳門歷史中的事實與逸事(1550-1770)》,(澳門:澳門大學出版社,2016)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台北:遠流,2007)
韓家寶,《荷蘭時代臺灣土地、經濟與稅務》,(台北:播種者,2002)
J.E.Wills, Jr.,〈清朝與荷蘭的關係,1662—1690〉於: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尼霍夫(Johan Nieuhof)原著,包樂史、莊國土編譯,《荷使出訪中國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導論)
吳聰敏,《臺灣經濟四百年》,(臺北:春山,2023)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50% 
單選題筆試 
2. 
期末考 
50% 
單選題筆試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4  (本週本週課程採錄影授課,請修課同學上網觀看。)
導論:課程內容與要求
演講稿:〈從臺灣史與海洋史的研究脈絡說起〉
 
第2週
9/11  重要研究者介紹
岸本美緒,〈後十六世紀問題與清朝〉,《清史研究》,2005:2,頁81-92。
J.E. Wills, Jr. ,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h to Shih Lang: Themes in Peripheral History', in Spence, J. and Wills, J. (eds) From Ming to Ch'ing,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203–238.
博客賽(C.R. Boxer),《葡萄牙貴族在遠東 : 澳門歷史中的事實與逸事(1550-1770)》,(澳門:澳門大學出版社,2016)
張天澤,《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88)
包樂史,《中荷交往史》,(北京:路口店出版社,1989)
羽田正,《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台北:八旗,2018)
包樂史,《看得見的城市:全球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台北:蔚藍,2015)
曹永和,〈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和日本〉,《臺灣風物》,41:4(1991),頁17-43。
岸本美緒,〈臺灣史對近世東亞史研究的啟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頁37-49  
第3週
9/18  地緣政治與臺灣(一)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臺北:春山,2023),〈第三章:海盜還是傭兵〉,頁103-142。
Ronald P. Toby, State and Diplomacy in Early Modern Japa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Chang T’ien-tse張天澤, ‘The Spanish-Dutch naval battle of 1617 outside Manila Bay’, Th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7(1966), 111-121.
鄭維中,〈1624年大員港的浮現:兩場遙遠戰爭的遺緒〉,李其霖編,《宮廷與海洋的交匯》,(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頁,2017) ,頁203-226。
鄭維中著,蔡耀緯譯,《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台北:衛城,2021),第二、七章。 
第4週
9/23  地緣政治與臺灣(二)
Adam Clulow, “A Fake Embassy, the Lord of Taiwan and Tokugawa Japan”, Japanese Studies, 30:1(2010), pp. 23-41.
亞當‧克拉洛,《公司與幕府》,(台北:左岸,2020),第六、七章
Weichung Cheng, “Emergence of Deerskin Exports from Taiwan under the VOC (1624-1642)”,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24:3(2017), pp. 1-48.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第三章
古慧雯著,吳承翰譯,〈荷治時期臺灣的獵鹿活動與保育措施〉於:吳聰敏編,《制度與經濟成長》,(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頁31-52。 
第5週
9/25  地緣政治與臺灣(三)
Leonard Blussé, ‘No Boats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 30/1(1996), 51-76.
鄭維中著,蔡耀緯譯,《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台北:衛城,2021),第十﹑十一章。
尼霍夫(Johan Nieuhof)原著,包樂史、莊國土編譯,《荷使出訪中國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導論)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第四、五章。
 
第6週
10/2  地緣政治與臺灣(四)
(演講稿)〈被遺誤的臺灣導讀〉
鄭維中著,蔡耀緯譯,《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台北:衛城,2021),第十三章。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臺北:春山,2023),〈第六章:逆風而行〉,頁 228-264。 
第7週
10/16  海洋地理與臺灣(一)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在台海兩岸間的水文探測活動(1622-1636)〉,劉序楓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 ,頁385-440。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在臺灣周邊海域的水文調查活動(1636-166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1(2021),頁36-70。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臺北:春山,2023),〈第一章:島嶼與陸岸〉,頁 32-57。 
第8週
10/23  期中考 
第9週
10/30  海洋地理與臺灣(二)
Weichung Cheng, Sept. 2016, “Sailing from the China Coast to the Pescadores and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semblances in Chinese and Dutch Sailing Patterns”,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BEFEO), 101, pp. 289-323.
鄭維中,〈荷治時期大員港的入港規範:駁船、旗號與盪纓〉於:劉益昌、賀安娟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V》,(台南:南瀛國際人文科學研究中心,2019),頁144-184。
鄭維中,〈明清之際停靠馬公灣的荷蘭船:兼論澎湖居地的發展〉,《澎湖學:第21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22),頁151-186。 
第10週
11/13  海洋地理與臺灣(三)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臺北:春山,2023),〈第二章:要衝與飛地〉,頁60-100。
曹永和/包樂史,〈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臺灣歷史之一頁〉,同氏,《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185-238。
 
第11週
11/6  殖民地社會史(一)
C. R. Boxer, “Introduction”, in id comp. A True Description of the Mighty Kingdoms of Japan & Siam, (London: The Argonaut Press, 1935), xv-cxxix.
鄭維中,〈第一章:帶入西方法律的荷蘭統治者〉,於:王泰升編,《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頁29-56。
 
第12週
11/20  殖民地社會史(二)
古慧雯,〈十七世紀荷日貿易中臺灣所扮演的角色〉,《經濟論文叢刊》,46卷2期(2018),頁209-234。
吳聰敏,〈從貿易與產業發展看荷治時期臺灣殖民地經營之績效〉,《經濟論文叢刊》,44卷3期(2016),頁379-412。
J.L. Oosterhoff著,江樹生譯,〈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市鎮-大員市鎮1624-1662〉《臺灣史料研究》Vol.3,頁66-81。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臺北:春山,2023),〈第四章:唐人二代目〉,頁144-189。 
第13週
11/27  殖民地社會史(三)
鄭維中,〈烏魚、土魠,虱目魚:多元脈絡下荷治至清領初期臺灣三種特色海產的確立〉,《臺灣史研究》,25:2,頁1-60。
吳聰敏,《臺灣經濟四百年》,(臺北:春山,2023),〈第二、三、四章〉,頁34-100。
Huiwen Koo, " Sugar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Dutch Colonial Taiwan",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28:2(2021), pp. 45-87.
韓家寶,〈荷治時期的土地權型態〉於:吳聰敏編,《制度與經濟成長》,(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頁53-89。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臺北:春山,2023),〈第五章:討海還是做田〉,頁192-225。 
第14週
12/4  荷治時期結束及其後續:
康培德,〈第一章:「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
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2009), pp. 1-38.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臺北:春山,2023),〈第七章:屬國還是府縣〉,頁268-294。
李文良,〈清初臺灣的請墾制度與熟番地權(1684-1724)〉,《新史學》,32:1(2021),頁1-51。 
第15週
12/11  荷治時期史料概說 
第16週
12/18  期末考